近年來二氧化鈦價格呈現(xiàn)明顯下行趨勢,這與全球供需關系變化密切相關。首先是供應端產能擴張,特別是中國生產商通過氯化法工藝(較傳統(tǒng)硫酸法成本降低30%)大幅提升產量,2022年全球產能已突破800萬噸。與此同時,歐美老牌廠商如科慕、特諾等并未同步縮減產能,導致市場出現(xiàn)結構性過剩。
需求側疲軟是另一關鍵因素,建筑涂料和塑料行業(yè)(占二氧化鈦消費量60%以上)受房地產低迷影響顯著。需要重點關注的是,汽車產量增速放緩(2023年全球同比僅增長1.2%)進一步削弱了高端鈦白粉需求。特別是歐洲市場,在能源危機背景下,終端用戶更傾向于使用低成本替代品如碳酸鈣(白度指數(shù)85-90,低于鈦白粉的97)。
原材料成本下降也推動了價格走低,鈦精礦(TiO2含量≥47%)價格從2022年高峰期的350美元/噸回落至目前的220美元左右。能源價格波動同樣不可忽視,天然氣價格每下跌1美元/MMBtu,鈦白粉生產成本約降低15美元/噸。這使生產商擁有了更大的價格調整空間。
庫存周期變化加劇了市場波動,2023年三季度末主要貿易商庫存周轉天數(shù)達到45天(正常水平為30天)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下游客戶普遍采取"按需采購"策略,與往年大量囤貨形成鮮明對比。這種供應鏈行為轉變使價格支撐力持續(xù)減弱。
國際貿易環(huán)境變化產生深遠影響,美國對中國鈦白粉反傾銷稅(稅率從17.3%到23.8%不等)促使東南亞等新興產區(qū)快速崛起。這些地區(qū)的產品以每噸低于主流品牌300-500美元的價格搶占市場,進一步拉低了整體價格水位線。隨著綠色轉型推進,部分廠商開始轉向生產光催化型二氧化鈦(粒徑10-30nm),這種產品結構調整也在重塑傳統(tǒng)價格體系。